梅花从来有傲骨 兰草何处不幽芳
豆芽小屋 DouyaHouse.Net 2020-09-06 01:31:30 [打印[我要评论] [我要纠错] [返回上页] [关闭本页]


视频来源:央视网(CCTV.com)

梅花从来有傲骨 兰草何处不幽芳

向经典致敬·四大名旦之梅兰芳(视频)

视频来源:央视网 (视频播放) 

相关图文:93年前,他可是全民票选的C位爱豆 

相关专题:向经典致敬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中心,CCTV,中国文艺,周末版,向经典致敬,质感,时光打磨,纪录,访谈,综艺

 

向经典致敬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京城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员。梅兰芳的父母早亡,由当京剧琴师的伯父梅雨田抚养,八岁开始学戏,工青衣、花旦,十岁登台演出,1907年搭“喜连成”班开始了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他嗓音清脆,亮、甜、润、圆兼备,唱腔婉转华贵,扮相端丽,台风雍容大方,创造了姿态各异的舞台形象。

 

向经典致敬

 

1927年,《顺天时报》发起了选举著名京剧旦角的活动,评选的标准十分具体、全面,涵盖有天资、嗓音、字眼、腔调、台容、身段、台步、表情、武艺、新戏、旧戏、昆戏、品德等等。投票结果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得了前四名,“四大名旦”的称呼从此为人传颂。梅兰芳更是以雍容华贵、典雅大气的舞台风格位列“四大名旦”之首。

2020年8月8日是梅兰芳先生的59周年忌日,“梅花从来有傲骨,兰草何处不幽芳”,让我们共同致敬一代宗师梅兰芳。

 

向经典致敬

 

梅兰芳不仅学京剧,还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向经典致敬

 

壹·《贵妃醉酒》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开始是演倒二的压轴戏,王凤卿提携梅兰芳让他压大轴,演的第一出戏就是《穆柯寨》。他潇洒的扮相、精彩的武功、有韵味的演唱,一下子把观众镇住了,从头到尾地叫好,大轴压成功了,一下就在上海滩打响了,梅兰芳一举成名。

在上海的演出一方面让梅兰芳一举成名,另一方面也让他感受到了上海戏剧界的开放与活跃。回到北京以后,他立即联合了周围的好友,发起了他的“京剧改良运动”,从而形成1914年梅兰芳的艺术创作高潮。这一年,梅兰芳再次来到上海,12月20日在上海“丹桂第一台”首次将改良创新的《贵妃醉酒》作为大轴剧目公演。梅兰芳以其功底扎实的演技和天赋丽质的古典美倾倒了上海的观众。之后梅兰芳曾经演出《贵妃醉酒》数百场,边演边改,愈改愈精,精益求精,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六年之久,《贵妃醉酒》也成为了最负盛名的经典作品。

 

向经典致敬

 

向经典致敬

 

贰·《霸王别姬》

1921年下半年,梅兰芳和杨小楼先生开始排演《霸王别姬》。之前杨小楼先生曾演过根据这段故事编演的《楚汉争》,戏很长,要演两天才能演完,也不是很成功。梅兰芳他们重新排演后去掉了一些武戏和慢板,缩短为一天就可以演完。

梅兰芳在虞姬的服饰设计方面很有创意,他设计了虞姬戴如意冠、穿鱼鳞甲的舞台形象。戏中的唱腔十分精彩,比如虞姬有一段“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以前青衣不能唱“南梆子”,梅兰芳在编演《嫦娥奔月》时首次创用了“南梆子”,在《霸王别姬》中又把“南梆子”的速度放慢唱成三眼板,美化了唱腔,使这一段也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

另外戏里面的“舞剑”是梅兰芳的一大创造。在排演前,梅兰芳专门请了一位武术教练教他太极拳和太极剑,后来他又学了《群英会》里的舞剑和《秦琼卖马》中的耍锏,所以,他在《霸王别姬》中的舞剑是对京戏中的舞蹈和武术中的剑法加以提炼融合编制出来的。梅兰芳还提出用京剧曲牌《夜深沉》来配这段舞剑,使其凄切中愈显悲壮,音乐与舞蹈浑然一体。

 

向经典致敬

 

叁·《穆桂英挂帅》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就一直想搞一个新戏。1953年,他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马金凤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便十分感兴趣。因为早在四十年前,让他一举成名的戏就是《穆柯寨》,所以对穆桂英这个角色是深有感情的。

于是他立即请马金凤到马斯南路的梅宅作客,并与她亲切交谈,交流各自的体会。他说:“我看了不少戏,但老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令梅兰芳深深感动。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这年的年初,梅兰芳考虑排演一个新戏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于是他决定排演《穆桂英挂帅》。

排演《穆桂英挂帅》,并非简单地把豫剧移植和搬演过来,而是一次新的创作。首先是剧本的文学创作。豫剧的剧本原来只有五场戏,京剧本虽然内容与豫剧本基本相同,但有所丰富,加了三场戏。为了适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京剧本里的唱词多采用“人辰”的撤口,除了保留豫剧本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点题性的唱词之外,其他所有唱词均重新编写。因此,京剧本的改编,完全是一次重新创作。

其次,《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解放后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更是梅派剧目又一个巅峰之作,他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创造性劳动。在这个戏中,梅兰芳的表演借鉴、吸收了京剧传统剧目及其他剧种、其他艺术的手法和营养,看似信手拈来,但一经化用和改造,并与新的剧情、人物相结合,既显得了无痕迹,又得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表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初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社会各界的反响强烈。

 

向经典致敬

 

肆·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梅兰芳大师是把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到世界的先驱,他促进了中国戏剧和文化的国际交流。

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去日本,当时就出现了“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场面。1924年,日本一个很有名的剧场地震后重建落成,邀请了包括日本国内的、国外的许多剧团演出庆祝。这也是梅兰芳第二次出访日本演出,得到的评价是——来了这么多的剧团,水平最高的是梅兰芳。

1930年梅兰芳出访美国、1935年出访苏联,这两次演出应该说是中国最高水平的京剧艺术第一次向西方展示。尤其他在美国的演出,热烈的反响、轰动的效应,也是中国的戏剧第一次得到了西方戏剧界的承认和肯定。梅兰芳的出访使中国的戏曲跻身于世界之林,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向经典致敬

 

伍·蓄须明志

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

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本华北方面军头目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梅兰芳在八年抗战中,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向经典致敬

 

致敬词
曾经冰霜,才会精彩绽放
兼收并蓄,终成伶界大王
潜心创造,只为千娇百媚
精益求精,始能艺压群芳
质朴中见华贵,传承创新炼就国粹之魂
妩媚中显大方,青衣花旦刀马亦柔亦刚
淑静中蕴情致,兼收并蓄然后自成一派
危难时看真情,蓄须明志尽显男儿担当
梅花从来有傲骨
兰草何处不幽芳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本期节目致敬嘉宾

 

向经典致敬
▲梅兰芳的外孙范梅强

 

向经典致敬
▲梅兰芳的弟子李玉芙

 

向经典致敬
▲戏曲理论家刘连群

 

向经典致敬
▲梅葆玖的弟子魏海敏

 

向经典致敬
▲《贵妃醉酒》演唱:胡文阁(梅派青衣)

 

向经典致敬
▲《霸王别姬》选段 演唱:田慧(梅葆玖亲传弟子)

 

向经典致敬
▲《穆桂英挂帅》演唱:魏海敏

 

向经典致敬

梅花从来有傲骨 兰草何处不幽芳

向经典致敬

“向经典致敬”是《中国文艺》周末版2014年底推出的系列品牌,通过访谈、表演和外拍纪录短片等形式向经典的文艺作品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们致敬。用“抢救式”记录,打造出一档“具有手工质感和时光打磨印记”的节目。

通过访谈、表演和外拍纪录短片等形式向经典的文艺作品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们致敬。用“抢救式”记录,打造出一档“具有手工质感和时光打磨印记”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