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演绎巴金不朽名作《寒夜》
长篇小说:寒夜[巴金著](孙道临演播)(音频)
音频来源:中国配音网
[音频下载]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关键词:长篇小说,寒夜,巴金,孙道临,广播,书屋
长篇小说《寒夜》
作者:巴金
演播:孙道临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寒夜》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重庆,这个家庭有四口人。汪文宣在大学教育系念书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反抗精神也很强。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和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随后,又怀着创办“乡村化、家庭化学堂”的远大抱负走上社会。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贫困,使他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破灭。当他和家人从江南辗转到重庆时,已经饱经沧桑,变成一个安分守已、忍辱偷安的小公务员了。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他抱病工作,可挣来的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更不用说求医治病了,一家人只能在贫病交困中勉强度日。可妻子曾树生却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想要另闯一条出路。靠着自己的姿色,她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不过是供人摆布的“花瓶”,以此来补贴家用,供儿子上“贵族学堂"。
汪母出身书香门第,原是昆明的“才女”,为了儿子,她甘愿让自己降到“二等老妈子”的地位,替儿子操持家务。矛盾在婆媳之间出现了:母亲觉得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于是总是挑媳妇的毛病,尤其看不惯媳妇当了“花瓶”后的生活方式,并且还以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来奚落儿媳。
曾树生很同情丈夫,也并不甘心做“花瓶”,她几次想离开银行,和丈夫一起去搞教育工作,可又舍不得抛弃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也不愿儿子因贫困而低人一等。同时,家庭气氛的寂寞,尤其是婆母的冷言冷语使她不能忍受,她终于跟着她的上司陈主任——一个比她年轻、有权势的人到兰州去了。虽然她离开了家,可仍然惦念着丈夫和儿子,按时给家里寄钱。抗战一胜利,曾树生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没想到,丈夫已死于贫病,儿子也随婆母回了老家,自己在重庆的街上也不知道去向何方。
[创作背景]
连年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尽的苦难。在抗战期间,巴金的好友王鲁彦、林憾庐、陈范予等人,在贫病交加之中,一个个地死去了。他们都曾有过远大的理想,然而动乱的时局使他们丧失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巴金为他们不平,为他们感到难过。他决定在《寒夜》中记载下他们的痛苦与悲哀。
就在巴金刚刚动笔,又传来了另一位好友缪崇群病逝的消息。缪崇群是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家,与巴金有着相当深厚的友谊。抗战后,他为了生活,在正中书局当个小小的校对,有时也做些编辑工作,收入极为微薄。他长期患着肺病,然而又无钱医治,1945年1月孤零零地病死在医院里。这一惨剧,深深地刺激了巴金的神经。他下决心将刚刚开头的《寒夜》写下去,为这些屈死的朋友发出强烈的控诉与呐喊。
巴金和孙道临谈《寒夜》
1984年12月19日,孙道临为录制对台广播长篇小说《寒夜》采访了巴老,本文是访谈的文字实录。作者:雯佳。我们摘选了这篇珍贵的访谈笔录,一起缅怀巴老和道临老师。
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孙道临一起去上海访问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孙道临同志要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台湾同胞播送巴金的长篇名著《寒夜》,这次我们就请巴金同志谈谈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孙:上次英若诚在美国拍的《家》您看了吗?
巴:看了。
孙:不容易,美国人演的。
巴:开始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外国人演不容易,穿中国人服装。
孙:觉新有一米九十几的个子。
巴:个子满高的。
孙: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厂的《寒夜》,您看了吧?
巴:看了。
孙:您觉得怎么样?
巴:我觉得还不错。
孙:对人物的理解还可以吧?
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巴:最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孙:《寒夜》?
巴:是的。
孙:这次中央台对台湾广播部让我来朗诵您的《寒夜》,我还是很愿意。
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孙:我很希望播您的一篇长篇小说。
巴:通过您介绍给台湾读者这很好。
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巴:关于《寒夜》。19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1981年还是19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1981年写的是最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党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孙:重版的时候又改过的?
巴:改过一次,改动不大。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说明我都同情。比如说主要人物汪文宣,有些人说他是窝囊废,我说他是个很善良的人。那个社会让这样善良的人,这样好的人,这样的老好人都活不下去,都这样子,说明那个社会应该崩溃了,应该改革了。我的意思就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写那个时代,来控诉旧社会。所以,我就说最初有些人,我自己也是这样看法,好像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我自己当时也有点看法,有点影响,但是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
孙:是一本希望的书。
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孙:是的。
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巴:就是有一点,因为电影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小的地方,我觉得缺少一点婆婆和媳妇和解的镜头。
孙:两人见面老是吵。
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孙:是的,是的!
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孙:是啊,和解的场面稍微少了一点。
巴:导演说,他原来拍了好些,结果还是删掉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无缘无故吵架。
孙:还是看得出来,是生活困难造成的。
巴: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主要写知识分子的遭遇,我这个小说,情节很简单,就写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孙:心理描写比较多,人物刻画很细致。
巴:这几个人物我比较熟悉,生活也比较熟悉。
孙:现在有多少国文字翻译?
巴:大概有七、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问:《寒夜》以前香港也拍过电影?
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孙:觉新也演得不错。
巴:演《寒夜》也演的不错。香港的《寒夜》,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起其他都挺好,其他演员也不错。就是写中间纠纷,好像是婆婆和媳妇纠纷,就是没有举行正式结婚,婆婆看不起她。后来丈夫死了,妻子买了一个戒指到她丈夫坟上去,把戒指放在那里,刚好她婆婆也来了,两人见面了,妻子跟着婆婆回到乡下去了。我就说,我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和解了。香港又翻成国语,在国内演了好几场。
孙:我们这儿演过的。
巴:演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个时候无所谓,不一定举行婚礼,这是无所谓的。主要吵架还是当时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太惨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孙:不应强调婆婆的封建思想。
巴:就是。
孙:太多矛盾就是那个问题了。
巴:就是,香港观众看,观众不理解这个。
问:巴老,您明年有什么创作?
巴:我还有随想录五本,差一本。身体很不好,主要想养养病,我是靠药物控制。想什么会都推掉。明年政协开会也许要去参加一次,其他就不参加,关门来写作,写一本随想录。最后一本,写一本小说,还有我翻译的一本书,还希望搞完搞好,希望这两三年做好这三件事就不错了。长篇小说宣布好久了,就一直没有时间搞。
孙:1982年您跟我讲过。
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来源:《巴金与孙道临关于〈寒夜〉的对谈》,作者宫立,发表于《上海书评》,摘自上海书评公众号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