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者黄会林
吾家吾国20240503黄会林
视频来源:央视网 央视频 学习强国(下载) 央视新闻(直播回放)
音频来源:(mp3下载)
图文来源:创造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 90岁的她围绕两个词干
相关专题:吾家吾国
关键词:王宁,吾家吾国,挖掘式纪实采访,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宝藏老人
《吾家吾国》节目独家专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她“知其不可而为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国家级电影节,推动我国电影行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她16岁走上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多次游走在生死线上,荣获人民功臣奖章,她说“祖国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应该去做什么”。她心系我国文化传播建设,提出要创造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她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我们跟随《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的镜头,一起聆听黄会林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奔走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正在举办,《吾家吾国》本次要探访的正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现年90岁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31届,不仅为许多优秀影片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舞台,还为中国电影培养出很多优秀电影人才,推动我国电影行业不断发展。这一盛会背后,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6年,由黄会林创立的北国剧社参与了中国承办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获得了和众多国家级专业话剧团体同台献艺的机会。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计划创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学科,但经验匮乏,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的校长方福康想到了黄会林。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座右铭的黄会林,带领着几位年轻教师,在北校区一个废弃的化学药品小仓库里,开始拟定他们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短短几个月时间,筹备就绪。很快,影视专业就迎来第一批本科生。那一年,黄会林58岁,还差两年退休。
面对影视专业的新生,黄会林有了她新的梦想,她想要在中国大学生和中国电影之间架一座桥,让中国大学生对中国电影发言,给电影作品评奖,让更多的青年导演找到自己的第一批观众,打开未来电影之路的一个窗口。于是,在许多年轻老师的提议下,办一个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成为黄会林下一个“不可为而为之”的任务。
电影节具体该怎么办?场地怎么解决?经费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需要黄会林一一解决。1993年,在一家方便面厂的赞助下,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终于拉开帷幕。
尽管是露天的场地、简陋的布置,尽管之后的好几年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都会面临办不下去的困境,但黄会林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强行起飞”里,在中国影坛树起了一块个性鲜明的青春招牌。这里有青春激情的迸发,有学术品位的优雅,更有中国电影的未来。
通过大学生电影节,黄会林与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深入交流,由此她产生了对国内文化现状的忧虑。
2009年,她在“北京文艺论坛”上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概念: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必须要有自己的坐标,正如世界的第三极是珠穆朗玛峰一样,中国的文化必须展露它的高峰。
这个新颖的理念很快得到了学界的关注。2010年11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应运而生,由76岁高龄的黄会林担任院长。
黄院长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发起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邀请外国的青年到中国来,拍摄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短片,来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因为她意识到,虽然中国发展速度惊人,但是我们对外传播并没跟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刻不容缓。
在黄会林的不懈努力下,在14年的时间里,“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一共有1009位外国青年参与,完成作品985部,获得国际奖项188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国事访问的演讲中,还提到了这个项目。
最终,黄会林的个人追求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的方针交织在了一起。在90年不平凡的人生中,靠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她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最终圆满了一个中国文化的光影梦。
作为一档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吾家吾国》将镜头聚焦于一群“时代的宝藏老人”。这些比共和国还要年长的80后、90后、00后,将美好的青春和滚烫的人生都献给了为国为民的壮丽事业,节目以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带来醍醐灌顶的“人生之讲”,开启直击心灵的“青春之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央视新闻频道记者王宁代表无数后辈的求索视角,走进这些前辈的内心世界,当他们娓娓道来峥嵘记忆和热血历程,并向当下的年轻人分享他们沉淀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表达他们依然燃烧的理想和抱负,精神之“钙”也就在“吾家吾国”的共同情怀里,完成了一次珍贵的接力式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