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做事实事求是:独家专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
吾家吾国20241006杨臣彬
视频来源:央视网 (视频下载) 央视新闻(直播回放)
音频来源:(mp3下载)
图文来源:89岁院士见证中国AI从无到有
相关专题:吾家吾国
关键词:王宁,吾家吾国,挖掘式纪实采访,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宝藏老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臣彬。他20岁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古代书画保管、展览、鉴定和研究,七十余年间,过眼的书画不计其数。作为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的入室弟子,他跟随徐先生到全国各地考察,鉴定及评级书画数万件。1988-1993年间,先后为文物单位鉴定各历史时期书画千余件,发现许多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作品。时隔多年,杨臣彬故地重游,望着几十年前故宫书画研究组种下的小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不禁感慨万千:树还在长,人却老了。与《吾家吾国》一起,听杨臣彬讲述从他与书画纸张相伴的墨香人生。
六百年宫城巍峨,五千载文明流淌。故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在故宫博物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毕生致力于故宫文物的保管、展览、研究、鉴定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自1952年来到故宫工作开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从事古代书画保管、展览、鉴定和研究已有70余年。雨中故宫,建筑的边界与天空融合,植物的清香沁入雨中。烟雨蒙蒙,静谧温润,在这个杨老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我们走进了他的艺术人生。
1952年,刚参军一年的杨臣彬被调入故宫博物院工作。虽然不能再穿上军装,但他并没有感到失落。他说,国家需要人保护,文物也需要有人保护、管理。初到故宫的杨臣彬成为一名讲解员,这段经历让他系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加快了他从军人向文物工作者的转变。
不久后,杨臣彬被调到陈列部,负责各类文物陈列,乾隆最钟爱的书房三希堂,正是在他的手中恢复原状。因为从小喜欢画画,1955年,杨臣彬主动申请调到书画组,4年后,进入书画库,一待就是近20年。
杨臣彬回忆,1958年,26岁的他从故宫运输两千余件文物,前往湖北武汉参展。一路上,因担心文物被窃,他独自守着箱子,在大厅睡了一夜又一夜……杨臣彬:“我把一个宝剑放在枕头下,如果有人来偷文物,我就跟他拼了!”
此后,日日与珍贵藏品相处对话,杨臣彬熟谙馆藏各时代书画及作品的风格面貌,为他成长为一名书画鉴定专家打下坚实基础。
1959年,故宫组建了专门委员会为古书画定级,成员包括唐兰、徐邦达、启功和谢稚柳等。当时,杨臣彬负责拿字画给几位先生进行鉴别定级,这就像是几位导师共同教授他书画鉴定。三年的共事,也让杨臣彬得到了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的认可。1977年,在故宫举行拜师仪式后,杨臣彬正式成为徐邦达的入室弟子,自此离开库房,跟随师父外出考察。
在徐邦达的带领下,杨臣彬等人从废纸堆中抢救出来了众多国宝,其中就包括怀素的《食鱼帖》、北宋画家郭熙的画作等。历时八年,杨臣彬跟着徐邦达几乎跑遍了全国博物馆,逐渐具备了较强的书画鉴定能力。
真正让杨臣彬声名鹊起的,是他的一次独立鉴定。一对年轻夫妇拿着一幅画轴来到故宫,经他鉴定,这是元代大家吴镇的真迹《苍松小山》。但其他大专家却对此表示质疑,杨臣彬便将库存吴镇真迹一一取出核对,再次确定为真迹。等到在外出差的徐邦达回来后,也确认是真迹。
自成功鉴定《苍松小山》后,杨臣彬开始独立鉴定,为故宫博物院、公安部、陕西省文物局等文物单位,鉴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书画,发现了众多有珍贵艺术价值的作品。杨臣彬在鉴定工作中始终坚守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清鉴斋”,意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地鉴定、清清白白地做事。
作为一档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吾家吾国》将镜头聚焦于一群“时代的宝藏老人”。这些比共和国还要年长的80后、90后、00后,将美好的青春和滚烫的人生都献给了为国为民的壮丽事业,节目以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带来醍醐灌顶的“人生之讲”,开启直击心灵的“青春之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央视新闻频道记者王宁代表无数后辈的求索视角,走进这些前辈的内心世界,当他们娓娓道来峥嵘记忆和热血历程,并向当下的年轻人分享他们沉淀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表达他们依然燃烧的理想和抱负,精神之“钙”也就在“吾家吾国”的共同情怀里,完成了一次珍贵的接力式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