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大荒精神:独家专访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刘文举
吾家吾国20241001刘文举
视频来源:央视网 (视频下载) 央视新闻(直播回放)
音频来源:(mp3下载)
图文来源:零下40℃测量1000多公顷荒地 跟他重温北大荒拓荒史才
相关专题:吾家吾国
关键词:王宁,吾家吾国,挖掘式纪实采访,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宝藏老人
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刘文举是北大荒垦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以稻治涝”的决策者和积极的推动者。他一辈子深耕北大荒,年轻时,为了开垦荒地,刘文举和同事们在接近零下四十度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野外作业,兜里揣一把炒黄豆,饿了就用炒黄豆充饥,渴了便趴在地上吃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刘文举他们六个人,用了七天时间,测量出了一千多公顷的荒地。为了抵御风灾,他又和同事们研究种树技术,推行林网化,保障了春播的顺利进行,为提高粮食产量做出贡献。《吾家吾国》走近刘文举的北大荒记忆,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金秋时节,正是丰收的季节。轰鸣的钢铁巨兽在金色海洋中破浪前行,稻谷堆积如山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从闫家岗出发,为北大荒发展贡献了一生的刘文举带着主持人王宁重温起开拓北大荒的艰苦奋斗史。
在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的广袤大地,因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人们把它叫作“北大荒”。1945年,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开拓北大荒的序幕徐徐拉开。
1956年春天,刚毕业的刘文举被分配到九三荣军农场担任见习技术员,迎来了他在北大荒的第一个20年。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天气,刘文举带着6名同事用7天时间测量出1000多公顷荒地;又带着50多个生产队员,开着6台拖拉机和12台五铧犁,建立起适合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8年时间,北大荒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达到了1370万亩,粮豆总产量14.5亿公斤,盈利超过1000万元。
九三荣军农场位于北大荒西部,每到春天播种都会遇上风灾,虽然植树造林的方法可以抵挡风灾,但成效却不大。于是刘文举便开始推行林网化,让农田四周的林带保护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九三荣军农场因为有了林网化的举措,有效地解决了风灾的问题,保障了春播的顺利进行。
正是在1976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成立,刘文举升任副局长,前往东部垦区开启了他在北大荒的第二个20年。到任之初,他便将西部林网化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东部,完善了东部垦区生态系统。然而,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是,东部垦区地势平坦,积水难排,水涝成为摆在刘文举面前的棘手难题。
刘文举希望引入旱育稀植技术,并与被称作“水稻神仙”的徐一戎一起攻克了这项技术的短板。但在当时,他们的做法并不被大家理解。于是刘文举带着20个种田能手,在查哈阳农场用推土机建起高台育秧。一个月之后,当他再次来到这里,发现秧苗长势良好。
1996年,刘文举退休了,但他对北大荒的热情并没有降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他始终铭记于心,不曾忘记。
从1984年,北大荒开始推行旱育稀植技术开始,12年间水稻种植面积从27万亩猛增到514万亩,亩产952.7斤。北大荒113个农场,用48年的时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又用了10年的时间,达到了200亿斤;又用了6年的时间,突破到了400亿斤,这个数字足够供养1.6亿人全年的口粮。
作为一档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吾家吾国》将镜头聚焦于一群“时代的宝藏老人”。这些比共和国还要年长的80后、90后、00后,将美好的青春和滚烫的人生都献给了为国为民的壮丽事业,节目以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带来醍醐灌顶的“人生之讲”,开启直击心灵的“青春之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央视新闻频道记者王宁代表无数后辈的求索视角,走进这些前辈的内心世界,当他们娓娓道来峥嵘记忆和热血历程,并向当下的年轻人分享他们沉淀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表达他们依然燃烧的理想和抱负,精神之“钙”也就在“吾家吾国”的共同情怀里,完成了一次珍贵的接力式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