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文学之窗:又有一位战友,倒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2020年7月26日)(视频)
相关图文:又有一位战友,倒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
关键词:军旅文学之窗,故事,文学,音频,军事
在守护和平的日子,军人的牺牲又岂止在战场。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无数高原军人抱着“使命重于生命”的血性,将人生的壮美画卷绘就在茫茫雪域。当有一天,我们来到英烈墓前,请莫忘记,鞠一个深躬,敬一个军礼。今天播送孙利波的散文《又有一位战友,倒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为您讲述高原军人牺牲奉献的故事。
2020年6月29号,午休起床,我习惯性打开手机,蓦然看到,朋友圈里几位战友的最新动态传递着同样的哀伤,那一行行令人心悸又令人敬惧的双手合十的符号,确凿无疑地印证着一位军人的去世。
发朋友圈的几位战友,他们同属于一支部队,那支部队常年驻守在青藏高原,而此刻,他们正在比驻地更高、离雪线更近的地方执行演训任务。
沉重的悲楚笼罩在心头,我拨通了其中一位高原战友的电话:“听说…你们那里…有战友…牺牲了?”
“嗯,是我们旅里的一位机关干部,脑溢血,没救过来。”电话那头声音轻且缓慢,像是把郁积在胸腔中的气息一点点往外挤压。
我打消了询问牺牲战友姓名、职务等详细信息的念头,道声“保重”后,默默挂了电话。其实,从朋友圈零散的信息中,我已经大致勾勒出这位战友的形象:他在高原多年,性格温和,工作敬业,发病前,正在组织一场高原实弹射击训练……
青藏高原,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又有一位军人化作了夜空中的一颗星,将魂灵安放在了无垠的高处。
我想起两年前,自己亲历过的一位年轻士兵的死亡。他便是郭豪,再过一个月,就是他的两周年祭日。
2018年7月,我以军事记者身份在昆仑山参加实兵演习,整日辗转于导演部、红蓝军指挥所和各个练兵场。这是一场战役规模的演习,将校军官们运筹帷幄,决心图上所有的箭头和符号,最终都要靠数千位像郭豪一样的军人在战术上来实现。
士兵郭豪和战友们的舞台,便是这旷寂的高原——海拔4500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一半。演习很顺利,我的新闻采访也很成功。7月30日,当我向报社传送完稿件,带着功成奏凯的心情乘车返回山下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与一位士兵永久地擦肩。
当天晚上,当我打电话向一位参谋核实报道内容,本来打了胜仗的他,话音里不闻一丝喜悦,在我的追问下,他才出了那句噩耗:“上午演习时,七连一个上等兵牺牲了,叫郭豪。”
这个噩耗就像晴天霹雳,让我一上高原就晕疼的脑袋,像是又挨了一闷棍。那一刻,电脑屏幕上洋洋洒洒、充满硝烟味儿的新闻稿,在我眼里却模糊轻飘起来。
作为一名军人,我明白,在和平年代,相较于一个早逝的生命,再宏大的叙事也会显得浅薄。挂掉电话,我心里满是悲伤,但职业的特性又要求我必须沉静下来。我依次拨通了郭豪所在集团军、旅、营、连相关人员的电话,郭豪生前身后事一条条碎片化的信息,向我传来。
每条信息都加深着我心中的惋惜:陕西娃,19岁,差1个月就能退伍回家……
每条信息里都有战友不舍的泪花:“他主动请缨参加穿插行动”“他虽然不是最好的兵,但进步非常大”“牺牲前,他还在帮助体力弱的战友”……
这些信息,构成了我对郭豪的全部印象。作为一名普通士兵,郭豪如此平凡,又如此真实,他是上铺的战友、老家的兄弟,也是经常帮助他人的一个热心肠,还是爱打游戏、爱开玩笑的阳光小伙。
和平时期,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在遥远的边关,在雪域高原,中国军人的牺牲从未停止。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战士在边境线上和外国军人面对面对峙了十几天,终因高原反应体力难以为继,教导员命令把他替换下来。这位战士非常坚强,他不要任何人搀扶,自己走了300多米,直到越过山包走出外国军人的视线,才轰然倒下,休克过去不省人事,经过治疗醒来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要到前方去执行任务。
一位边防士兵谈起,在外国军人充满敌视的眼皮子底下升国旗的情景,他说:“那一刻,我感觉五星红旗是那么鲜艳,那么漂亮,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还说:“如果那一刻发生任何事情,我都想第一时间冲在前面,不能说抱着必死的想法,但至少我已经视死如归。”他还偷偷地在《党员须知》上写下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天你经过我的坟前,请不要为我泪流两行,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万丈光芒。
盛夏时节的高原,仍有积雪未化,在那阳光普照的地方,一片一片的格桑花正在迎风摇曳,让雪域高原犹如一幅娟秀的画卷。当我们沿着烈士的足迹前行,仍将会在孤寂边关默默坚守,仍将会在练兵场上枕戈待旦,我们的热血将始终为家国民族安危而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