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玉泰斗李博生分享治玉与玉德
春妮的周末时光(2020年6月13日)漫谈中华玉文化:李博生 周岭 朱桦
相关专题:BTV文艺:春妮的周末时光 (官网专题) [BTV文艺直播]
关键词:BTV,文艺频道,春妮的周末时光,综艺
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玉文化在华夏大地流淌五千年,根植于儒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都说谈玉离不开人,谈人离不开玉。那治玉与玉德究竟是如何完美结合,一脉相承的呢?春妮邀请琢玉大师李博生、文化学者周岭,好友朱桦做客,从一件已失传了几十年的老物件开始追根溯源,聊一聊治玉与玉德相生相托的“君子之交”。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一套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 12 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注解:“碢tuó”古同“砣”。)
玉工用手拿着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做「解玉沙」、「磨玉沙」。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利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相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
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发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达到技法的巅峰。
这是专门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见而又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较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的磨光。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具体呈现玉色。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这些美德作为堪称君子的必备条件,令谦谦君子们争相佩玉、藏玉,以洁身明志,约束自我。
治玉的整个过程就是琢磨,玉在人手中,是人对它的完善,把人的思想传递给玉,在琢磨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它,使它成为艺术品, 成为人类的不朽。往往一件玉雕作品,从选料、设计到粗雕、细雕,再到抛光、修整,甚至于刻字均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治玉所用的工具也多为匠人手工打制,可见人和玉的高度结合与契合。
既切之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
既琢之而复磨之;
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朱熹
《春妮的周末时光》由徐春妮主持,BTV文艺每周六晚19:35播出。它摒弃了常规电视节目的舞美设计,将整个舞台设计成春妮家的客厅,明星嘉宾褪去光环,融入在家庭的环境中,还原最真实的一面。每到周六,“春妮家”便星光闪耀、高朋满座,大家一起畅谈艺术人生、分享快乐生活,共度美好的周末时光。《春妮的周末时光》逐渐成长为一档坚持正能量价值导向、拥有稳定收视率、观众好评、良好业界口碑,以及艺人嘉宾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