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遇见歌: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音频)
相关图文:当诗遇见歌|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相关专题:经典音乐广播:当诗遇见歌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音乐广播,家教,家风,诗歌,音乐
春节从出现至今已有4500年历史,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和文化追求认同感,春节中的许多习俗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写成诗词、写入春联。春节已经不是简单时间点,早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让我们穿越时空,到中国古典诗词里看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扫尘,是春节里非常重要的一项习俗。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 “陈” 布新的愿望。古诗中,写春节除尘习俗的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
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
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
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
三冬瑞雪未全消。
这首诗说的就是春节扫尘的习俗。虽然戴复古当时住的房子是茅舍,很简陋。但即便如此,到了春节,不管房子好坏也要扫尘,并进行一系列的祭拜活动。此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够了解到,当时民间有 “生火” “放爆竹” “守岁” “颂椒” 等习俗。其中 “颂椒” ,就是在古代大年初一,用椒柏酒祭祖或敬献给家长以示祝寿拜贺。
戴复古在《除夜》里提到的颂椒,这就是古代过年风俗里的饮岁酒,宋朝不少诗人都曾在他们的诗作中提到这一春节风俗。比如,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里写道, “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王安石在《元日》里提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范成大在《分岁词》中也写道, “老翁饮罢笑捻须,明朝重来醉屠苏” ……这里的屠苏指的都是屠苏酒,由此可见,饮岁酒这种风俗在宋朝非常盛行。
春节放鞭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俗。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新春的愉悦氛围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变得更加浓郁。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就详细描述了苏杭一户人家在春节放爆竹的全过程。
宋·范成大
岁朝爆竹传自昔,
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厉。
屏除药物添酒杯,
尽日嬉游夜浓睡。
这首诗借春节早晨,诗人在家中安排燃烧爆竹的事宜,表达了他喜迎新年的愉悦心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人安康的美好愿望。
在我国,春节给压岁钱的习俗最早出现在西汉。最初这种习俗是把古钱币作为佩戴的饰物带在孩子身上,现在则演变成春节时大人给小孩封红包。虽然压岁钱从古至今多少有些变化,但它都寓意着平安吉祥。清朝诗人吴曼云的《压岁钱》,就描写了当时的人们在过春节时给孩子发压岁钱的情景。
清·吴曼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
在古代,人们用的钱大多都是方孔铜钱,为了便于携带平日就用绳子穿起来。到了春节这一天,为了喜庆,人们会选择使用长长的彩线将铜钱穿起来。这样的一串铜钱发到孩子们手中,会被他们会小心翼翼的放在自己的枕头下收藏起来,让人感受到孩子们得到压岁钱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前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 “必齐” ,说的就是新年亲人要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如今,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早已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